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年,也是一个特别需要温暖和关怀的一年。
内卷的工作,高压的节奏,让无数职场人面临内心灼烧的焦虑,伴随2022年已过半,我们还是在忙碌,但同时也发现身边的朋友正越发变得emo,变得沉默寡言。
我们觉得,相比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言,情绪问题对于Z世代人而言(即员工,HR,甚至是雇主),是更为恐怖的事情,在长期的状态下,秃头掉发,失眠,总是提不起的工作精神,情绪易怒而不稳定,过度肥胖等。即便是一时间的“舒缓”,也是爱莫能助的!
在企业员工关怀中,已有许多雇主关注到员工心理关怀的内容,如目前涉足到的i金融,IT,以及大型汽车行业等。我们先来看些优秀的案例吧。
图片版权:中盟心理EAP
图片版权:中盟心理EAP
满满的员工福利清单,专业的EAP心理咨询,及时治愈职场焦虑。
本期做客嘉宾
佘啸
中盟心理EAP合作老师
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AACTP国际注册培训师及APPC心理培训师
Q
WINGs雇主品牌架构师 :
如何评判一个员工陷入了焦虑和 emo的状态, 其会有哪些特征, 会让人产生焦虑和压抑感的原因会有哪些?
A
佘啸:
首先要评判员工焦虑和emo感,是暂时性的情绪还是持久的心境。比如员工较明显的情绪状态的转变,或对于工作的突然疲倦,以及与周边同事、上下级的突然冲突等都是员工可能呈现出来的emo状态。
情绪emo的产生,与员工所遇到的生活或工作事件相关,尤其是综合性事件的发生所引起的综合性压力,最容易引起员工的焦虑与抑郁情绪。举一个经常发生的例子,比如员工由于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,如果仅仅是这一件事情,那员工emo的持续时间大概是2-3小时之后就会缓解,但如果被批评的员工是由于今天在家跟孩子起冲突而引起工作失误,或是直接领导未能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做出分析,一味的劈头盖脸的批评,那员工就将承受多重的压力与情绪,自然会觉得有压抑感,并且会自然而然的将这种压抑归咎于工作本身。
如果是暂时的情绪,那很正常,每天我们都会产生各种情绪,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疏导方式就好了。但如果焦虑或 emo的情绪持续了比较久的时间,就需要引起注意了。
在《心理异常诊断矫正手册》上,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是症状至少持续 3 个月,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, 同时伴有明显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。急性焦虑又称惊恐障碍,一个月内至少惊恐发作 3 次,或者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 1 个月。慢性焦虑又称为广泛性焦虑,焦虑情绪体验持续 6 个月以上,伴有躯体 症状。
Emo 是一种复合的情绪,包含有抑郁、悲伤、伤感等。通常这些情绪会随时间 的流逝而消失, 但如果长时间处于心境低落的状态伴随思维迟缓行为意志减弱,就有可能是抑郁症。抑郁症也分为轻度、中度与重度。
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判断,但不要给自己或别人定性,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。如果情绪不明原因,且持续时间比较长,建议去医院就诊,由专业医生做出诊断。
Q
WINGs雇主品牌架构师 :
针对不同的情绪压抑或焦虑程度,哪些生活日常的疏导方式,当情绪压抑及焦虑感上升到怎样的程度,需要更加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及具体的做法会有哪些呢?
A
佘啸:
∙ 如果长时间被情绪困扰,持续处于恶劣的心境时,可以及时就医,先排除生理方面的原因,看看心理方面的原因。遵医嘱治疗,合心理咨询。
∙ 如果是一般情绪问题,可以自己从认知、行为、关系层面进行干预认知层面可以读一些心理自助书籍,记情绪日记,转变认知模式;平时多关注生 活中积极的事,常怀感恩心。
行为层面的情绪问题可以做运动,运动可以促进大脑释放快乐的激素,改善心情;也可以多做正念冥想练习,排除杂念,专注当下。
Q
WINGs雇主品牌架构师 :
能否分享一些日常有助于情绪疏压类的好玩 APP 或是小游戏等?
A
佘啸:
解忧暖心喵,是我们针对青少年开发的一款纯公益的APP。旨在通过解忧信箱、即时咨询、互助问答等功能,提供一个专注于学生心理的社区。
睡眠不好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个叫失眠app的小程序,里面有有趣的声音循环播放,晚上听可以有助于缓解失眠。
小程序
游戏的话像是中盟心理EAP给企业做过很多案例,比如:曼陀罗绘画解压、OH卡减压、正念愈疗减压/高效休息术、心理沙盘、读书分享会、音乐治愈、九型人格分析、体感舒压与芳香疗愈等等;小伙伴们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到talktime线下门店去体验一下。
Q
WINGs雇主品牌架构师 :
在为企业员工定制心理辅导课程时。大致会有分设 哪些板块, 具体会涉及哪些方面内容呢?
A
佘啸:
主要分为以下板块:管理类课程、情绪压力管理课程、沟通类课程、团辅活动、亲子活动、内部关爱大使体系培训系列课程等等。
Q
WINGs雇主品牌架构师 :
在工作强度和员工心理两方面的平衡中, 您会建议 有哪些平衡及考量的尺寸?
A
佘啸:
我们需要给工作与生活设置一个明显的界限,比如工作不带回家,在家不谈工作等。要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做一个整体的节奏感知与记录,人总是对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惧与焦虑,如果能够准确的把握工作的节奏与强度,提前从心理角度给自己一个预设,并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及相关应对举措,那在面临高强度工作的时候就会更好的适应这种状态。
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丝毫很难透气的工作节奏等,看着这几年的情绪焦虑感的话题,历历在目,也让我们感慨身边有许多职场人已经陷入了焦虑(或是HR,也可能是雇主),心理疏导肯定不只是靠自己,也靠雇主与员工,员工与雇主之间的信任,实在,以及耐操和合作和互相理解和帮衬支持的共进!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于品牌和受访人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
本期,我们就说到这里啦,若想了解更多优质内容,请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,关注我们!我们将为你带来更多诊聊室的干货。